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九章 画作点睛(2/4)

看到悟真道长如此说,陈逸也只能无奈一笑,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中,看来这幅书法上的奇怪现象,只能通过临摹术才能感受到,这更加证明了作品的奇怪。

悟真道长没有将这幅作品放在心上,可是他却是在玄妙阁中寻找着一些关于古代绢纸的文献资料,却是让他寻找到了一份专门介绍隋唐两代绢和纸的古籍资料。

虽然绢从晋代到唐代都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五代南宋时期,才有较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太大的发展,并不代表这几个朝代的绢都是一模一样的。

就如同瓷器一样,哪怕是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都有着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

只是这资料是文言文,费了一些时间,陈逸将其解读了出来,并且将其上的特点,与他手上的绢本一一对照,发现这绢本只有隋唐两代的一小部分特点,而其余,却是根本不相同。

而且这书法的形体,可以说与王羲之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不过只有形体,却无神韵罢了,如果是唐代的话,那么由于时代的影响,哪怕真的是描摹王羲之的书法,再写于绢纸之上,也不会如此的相像。

王羲之的字体是在秦汉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还带有秦汉字体的一些特点,可是到了唐代,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却是没有了这种特点,再加之唐代有着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学习书法之时,恐怕最先临摹的就是这三位大家,那么之后的字迹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这种特点。

可是陈逸从中却没有发现,楷书四大家的书法,他并不陌生,可以说各有不同,上面的三人都是唐代之人,而最后一名楷书大家便是元代的赵孟頫。

根据这些特征,陈逸认为这一幅绢本书法的年代,应该早于隋唐两代,或许真的是唐代之前的某人,根据王羲之的真迹从而描摹下来的。

这可以说是他仔细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过悟真道长对这幅书法毫不在意,再加上这些结论是否准确还不一定,所以,陈逸并没有告诉任何人。

除了平日之中的泡茶之外,陈逸还亲手做了几次饭菜,其所做的素食,味道几可比拟山珍海味,让一众道士胃口大开,当然,知道这些饭菜是他做的人,只有厨房里的几名道士,还有悟真和玄机两位道长而已。

玄机道长自然是下了命令,让厨房里的这些人保密,并且让陈逸每隔一段时间再做,没有过多的追问陈逸。

道教讲究清净无为,如果陈逸能告诉他,早就会说了,没有告诉,那就代表着有着某些不便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