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南来北往(上)(3/7)

才会被外放到地方去任职。

若是再加上国都作为一国文化的中心地带,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士子游学至此,如此一来,便逐渐将从国都学到的口音带到了地方,并将此作为一种有身份的象征。

所以国都口音也变成了事实上的古代版的“普通话”。

事实上新中国的普通话本就是以作为国都的北京方言为基础,只不过汉代没有准确的拼音,更没有法律来规定普通话的地位,倒也算不得什么特立独行的存在。

不过李书实现在身处的这个位面毕竟不是他所熟悉的另一个位面,而这个位面最大的特点。便是作为同一国的国民,就算天南海北之间多少有些语言上的差异,但也不似另一个位面那般天差地别,所以纵然彼此之间有着口音上的差别,但彼此间的交流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作为国都的洛阳方言依旧是上层官僚们所认定的最为优秀的口音。而学不会这种口音的人显然便是传说中的“乡下土包子”,绝对会被那些所谓的“有脸面的人”所鄙视。

嗯,所以你也可以知晓,李书实绝对是被鄙视的那一群人中的一员,不过随着他和他的并州军如今是愈发的红火,原本被认为是“粗鄙”的口音似乎也渐渐有了流行的趋势。

这是不是也可以算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证据呢?

不过就算如此,洛阳口音依旧还是在上层人士中流行,不论是袁绍、曹操,还是刘焉和刘表、刘繇等人都以说洛阳口音为荣。再加上汉帝仍在,洛阳口音的地位倒也不可能会发生动摇,尤其是在边鄙之地,因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更是将洛阳口音当做是很有身份的一种标志。

潘濬虽然作为零陵人,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只是襄阳而已,但是因为襄阳来了很多从北面逃难过来的北方士人,自然很熟悉洛阳的口音。因知道这种口音意味着很多东西,但唯独不意味着对方是来自于洛阳及其周边地区这件事。那么对方到第来自何方就很成问题。

自然,那“名闻北方”的说法自然也就成了听起来有些不太真切的恭维了。

虽然就算是潘濬这样的人听到了这种他完全不相信的恭维也会有些窃喜就是了。

如果他知道自己真的已经“名闻北方”却是不知道又会是一副怎样的表情呢?

好吧,让我们姑且不考虑这种问题,看看被潘濬让到屋内的两个人好了。

虽然心中带着一些疑问,但是潘濬还是很耐心的与难得的来访之人进行了一番交谈。

然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小人物的英杰传】最新更新章节〖22.南来北往(上)〗地址https://wap.xbqg888.com/0/235/1236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