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九章 沈万三 (下二)(3/4)

农具的草图,看起來极其高深。”(注3)

“这个人还活着么,他有沒有嫡传弟子。”朱重九的思维模式永远和别人不一样,立刻想到了前去挖大元朝的角。

“农书成于五十年前,此公即便还活着的话,恐怕也是耄耋之龄了。”施耐庵想了想,苦笑着回应。

朱重九闻听,约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就又兴奋地追问,“那市面上哪里可以找到他的农书,水力大纺车的样子,先生可曾见到过。”

“旌德那边据说有过,但是草民未曾见到,想必是夺人活路,被百姓捣毁了吧。”施耐庵摇了摇头,苦笑不止。

“捣毁。”朱重九愣了愣,也陪着摇头苦笑,黄道婆的三锭纺纱机的出现,已经让许多农妇无法坐在家里在凭着纺车赚钱糊口,王伯善的三十二锭大纺机开动,周围岂不是“民不聊生”,好在那东西据说只能纺麻,不能纺棉和丝,否则,老王家祖坟都得被人挖出來。

不过,如果由淮扬商号來开水力纺织大国企,用淮安军的武力为后盾的话,就沒这个问題了,首先,在淮扬地区,民间手工业相对发达,家庭纺织并不是主要谋生手段,其次,他准备的倾销区域是江南和海外,对方未必有能力打上门來。

“清源,回头安排人手去求购王伯善的农书,越快越好。”想到这儿,朱重九轻轻敲了下桌案,大声命令。

“是,本遵命。”扬州知府罗本立刻站起來,肃立拱手。

“买到后直接送至大匠院,让焦大匠组织人手按图索骥。”朱重九满意地点点头,继续吩咐,“松江那边的黄氏纺纱机和踞织腰机也多买几台回來,看看能不能改成水力推进的,跟焦大匠说不要着急,等抽出空來,我会跟他一起去弄。”

对于一个有过实际操作维护经验的工科男來说,吃透十四世纪的机器工作原理,并且酌情加以改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朱重九对此非常有信心,但是,当新机器开发出來之后,原材料能否供应得上,却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題。

想到这儿,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转向沈富,恰巧对方的眼睛也看了过來,心有灵犀一般说道:“棉花的事情包在我沈家身上,那种木棉,大总管要多少就有多少,至于棉苗和种子,请给沈某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肯定能给大总管准确答复。”

“如此,那就一并拜托沈公了。”朱重九松了一口气,主动朝沈富施礼,有了粮食和棉花这两样前提,他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就彻底有了发展保障,用不了太久,便会自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