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怪圈 (上)(2/4)
残酷程度丝毫不低于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有人则认为,那些被处死的儒生及其家丁罪有应得,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和人们的认知,谋逆,无论是发生在口头上,还是付诸了实施,都是族诛之罪,而淮扬大总管府只杀了当场被捉住的主犯和从犯,已经体现了仁慈,若是七个儒生的谋划对象为蒙元皇帝妥欢帖木儿,不光是他们和在场的家丁奴仆,连同他们的家族都要被连根拔起,从八十岁高龄的老头到襁褓中的婴儿,一个都得不到幸免。
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争论了许多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喧闹一回,到后來,居然还蔓延到了整个世界上,被哲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们,反复探讨。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人在探讨之时,难免就站在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对某些细节进行了掩饰或者放大,于是乎,原本不太复杂的案件,就变得愈发扑朔迷离,以至于到了数百年之后,依旧有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以此为模版诞生,每一次改编,都能吸引到无数眼球。
然而,这些热闹都是后人的,在当时,朱重九和刘伯温两个,可沒顾得上想那么多,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尽快结束这场刺杀案,将其影响消弱到最低,平息整个淮扬地区,进而平息淮扬周边的动荡。
他们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当把刺杀案的主谋硬扣在几个腐儒头上之后,非但是淮扬上下的文武官员都松了一口气,周围的其他诸侯,也瞬间都把心脏放回肚子里。
虽然,诸侯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光是几个腐儒,肯定掀不起如此大的风浪,但这当口,谁也不会主动跳出來跟淮阳大总管府唱反调,几个腐儒效忠的是蒙元,不是他们的臣子,他们沒必要强出头,此外,这个节骨眼儿上跳出來替那些腐儒喊冤,不是明摆着告诉朱重九,刺杀案与自己脱不开干系么,那得脑袋被驴子踢了多少回,才非得自己往淮安军的炮口上送,。
能坐上一方诸侯之位的,谁都不蠢,相反,他们还远比普通人聪明,比普通人更懂得把握机会,就在淮扬大总管府宣布判处几个腐儒死刑的第四天,已经把手下兵马全部收缩到平江、杭州两地的张士诚,立刻就将麾下的队伍又分散开來,同时传下手谕,将刺客中籍贯在自己地盘上者,家产全部充公,他们的弟子、门生、同年,凡往來密切者,全都剥夺家产,驱逐到蒙元境内,任其自生自灭。
终日枕戈待旦的朱元璋,也迅速做出的反应,将籍贯在自己治下的两名儒生,以及另外数十名不肯出仕效忠,依旧奉蒙元朝廷为正朔者,全部抄家,族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