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基业 (上)(2/3)
着一张嘴巴啥忽悠,这年头,谁比谁傻多少啊,。
与普通百姓一样兴奋的,是各级学校里的学子,除了讲武堂之外,以前府学的学子想要出仕,要么参加科举,要么最近两年在学校里的各次测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否则,就只能从县城各曹的小吏干起,慢慢地一级级往上熬,而商校和技校更难为官,基本断绝了出仕的门路,只能去各家工坊和商行做匠师和襄理。
现在,好机会找上门來了,按照学政施大人的最新谕示,无论是大学、府学、技校还是商校,凡符合下列四个条件者,皆可以到大总管府应募,一旦被录用,便会成为大总管府的直属文职,來年开春后随着罗本大人一道北上,从淮安军手中接管新光复之地。
四个条件都很简单,白纸黑字在各家学校门口贴着,第一,年龄要高于十七岁,除大学之外,其他学校皆读到了最后一年,第二,身体健康,无眼睛、耳朵或者四肢上的残疾,第三,识字超过了两千,能算百以内加减乘除,并且能通读并解释淮扬目前的各项律法,第四,有志于振兴华夏,纵百死而不旋踵。
至于学子的出身、籍贯、父母所从事行业、家族中是否有人曾与大总管府为敌等,则一概沒有列入大总管府的考虑范围之内,反倒在告示底部郑重标明,各级衙门和校方不得因为学生出身而阻碍他去大总管报名,否则,必追究到底。
这一条注释看似画蛇添足,却令很多年青人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华夏民族自汉代以來形成的传统,就是通过当官出仕來证明一个人是否优秀,所以,除了极少数志向高洁的隐士之外,基本沒有读书人愿意长期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白身,而商校和府学当中,特别是前者里头,有很多学子都是因为其长辈曾经站在了大总管府的对立面,导致这辈子已经失去了出仕的希望,猛然间发现,大总管府居然“饥不择食”了,当然要牢牢地将机会把握住。
在他们的影响下,扬州、淮安、高邮和集庆等地的一些旧院落里,暗暗形成了除了青壮和适龄学子外,第三股兴奋的潮流。
“淮安军要北伐了。”
“大元朝的气数真的尽了。”
“皇上和皇后、太子三个,夫妻反目,父子相残,自己非要往绝路上走,这老天爷,岂不是真的给朱屠户开了后门儿么。”
“真天子自有气运在,想当年,汉高祖不过是一个地痞,天下照样姓刘四百余载。”
“唉,造化弄人啊,早知道天命在他,大伙嗨。”
曾经为了名教正统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