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月光下的暗影(2/4)


“是,不才这就去办。”

御书房里。已经点上了蜡烛,秦牧让人端来了些点心,大家就着热茶用一些点心后,继续讨论。

在如何解决人力这个问题上,宋应星和杨慎、刘伯全、许英杰四人都没有出声。

人力不是没有,因战乱导致家破失亲。孤苦无依者比比皆是,而女性又占着大部分,正适合从事纺织业。

问题就在于秦牧要建的是集约式的大型纺织厂,而不再是象以样,由各家各户小打小闹。现在谁提义将这么多妇女集中到厂里去。这违背了女子应守的道德规范,极可能会引来满朝御史言官的攻击。

秦牧也不逼他们,这事自己来扛吧,做了再说。

秦牧坚持要搞大型的纺织厂,自然是想看看能不能借机推动一场工业革命。

根据杨慎所说,松江府志上有明确记载,明朝中后期,光是松江一府之地,每天出售的松江大布就达15万匹之多,而全国每年生产约6亿匹,总价值一亿两白银。其中半数以上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

换句话也就是说,大明每年光是棉布一种商品,所产生的金银交易量就达到五千万两以上,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产量,比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时产量大出6倍,

众所周知,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是以纺织业为启动点的。

那么比英国产量大出6倍之巨的产能规模的明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

秦牧个人认为,关键就是在于,明代棉布产量虽大,但主要是各家各户分散生产的,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没有形成集约式的企业化生产,也就催生不了工业革命。

据杨慎所说,松江府四乡之人,自农桑而外,主要便是纺纱织布。摧车蹋弓,纺线织机,率家有之。

村民入市买棉,回来交给妇女纺织,日业于此,虽六七十岁老人亦然。有夜完纱而旦成布者,谓之鸡鸣布。遇到农闲之时,男妇老幼共相操作,篝灯纺织,旦夕不休。

或许,这正是小农出身的朱元璋所追求的景象:男力耕于外,女力织于内,遂至家给人足,每个人都安于眼前,一生不出乡里,老死不相往来,如乡野之草,自生自灭,帝国将因此绵延百世,千秋万代.......

而朱远璋的这种观念,正是秦牧一定要打破的。

集约式的企业化生产,最重要的技术,在纺织技术方面,杨慎和宋应星都有深入的了解,秦牧问起,杨慎便答道:“如今松江百姓用的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扬天下】最新更新章节〖第494章 月光下的暗影〗地址https://wap.xbqg888.com/0/451/50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