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北伐(2/3)
需知道鞑靼国内多数部族都是以游牧生活为主。春夏时节,牧草肥美丰富,鞑靼的补给自然就会方便快捷。外加他们是本地作战,先天就占着优势。若是在那个时候出战,恐怕即便是胜,江夏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当然,冬天出战也有类似于天气、作战环境等问题。但好在如今的大夏皇朝底子厚,当初江夏执掌大明时,为大明积累了不少财富。再加上萧阀、王阀、袁阀,这几个大门阀家族的“友情支持”。
江夏的兵备物资充足无比,完全足够支撑他去打一场类似于北伐这样的大战。在这样的物资对比情况下,像天气、作战环境这些因素,基本可以暂时先放在一边。毕竟一边是饿着肚子打仗,一边是吃饱了打仗。胜负概率,不用说也知道那边的会比较大了。
在江夏尚未登基以前,北伐一事就已经决定好了,会是由他亲自任主帅,御驾亲征。虽然江夏这个决定,满朝文武都十分反对。但最终他还是做了一回一意孤行的君王,坚持要亲征鞑靼。
之所以如此不为其它,只为当初江夏离开兀良哈时,阿尔苏与他那一句“只愿生生世世为兄弟”的约定。
点将台上,江夏身着一身工艺精细的鎏金狮猊护心镜铠甲,腰间挂着龙渊剑,一副威武不凡的样子。
此次出征,号称兵力四十万,一共分为三路。由江夏带领中路二十万大军,自居庸关入鞑靼境内,从正面开始进攻。然后左路大军由俞大猷带领,自雁门关入鞑靼境内。右路大军由钟彬带领,自山海关入境。
三路齐发,最后在兀良哈进行总攻,务求一举将鞑靼覆灭。至于覆灭以后,鞑靼的政权还要不要移交回阿尔苏手中,这便又是后话了。
江夏手持三柱高香,将其插到祭台之中。然后从一旁的钟彬手里接过一卷黄绢,绢布上写着的是誓师词,也就是北伐的原因。
基本上但逢大战,这是必经的一个程序,这被称之为“大义”。就好像当初努尔哈赤攻打大明时,也曾经以七大恨告天一样。这样的东西,虽然看上去没什么实质的作用,但其实是非常影响士气的。
士兵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正义的,自然杀敌起来奋不顾身。若是连士兵都觉得自己所做之事是错误的,那自然是畏首畏尾,不肯尽出全力。
不过若是中原北伐,这誓师词其实随便写写就差不多了。在这个时代里面,中原汉族和北方逐族的国仇家恨由来已久,若说是北伐打鞑靼人,整个大明不举双手赞成的人恐怕是在少数。
誓师词有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