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章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2/4)

的津贴已经下降到了17.8%,而东非和喀麦隆这样较早开发的殖民地分别下降到了5.38%和9.85%,同年德国殖民地总津贴不过2930万马克,还不到当时一艘现代化超无畏舰的60%,仅相当于1913年德国预算的0.8%,而从1893年~1913年20年的殖民地津贴总额也不过7.251亿马克,仅占殖民地全部开支总额的47.6%。换而言之,经过时间的经营,殖民地已经开始变成可以为帝国下金蛋的母鸡了。而这一切俾斯麦没有耐心和兴趣。而这,资本经济的扩张和俾斯麦的固步自封的矛盾才是俾斯麦最终下台的根本原因。老首相out了。

海权不是目的,海权只是手段,是经济建立了海权,而不是海权建立了经济。德国的经济发展可能不去开拓海外市场并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吗?而分不清到底是海权成就了帝国,还是帝国成就了海权的愚蠢英国人,自然将德国人的举动归结到想要挑战“英国人的海权”这一颠倒黑白的结论上了。且不说英国人自己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疯狂发展海军的强盗逻辑,法国人的海军发展和美国人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也都没有让英国人大动干戈,归其原因就是相对于大洋对岸的美国和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法国,和德国发生直接冲突对英国来说是更容易收拾的局面。

所以,一战真正的罪恶源头应该是英国而不是德国,而愚蠢的英国人不仅毁掉了德国,也把自己的海权拱手相让。这也从侧面显示了德国人的险舰队思路是正确的,那就是与德国开战,英国人就会丢掉自己的海权,以此作为德国和英国和平共处的筹码。然而愚蠢的英国人无法认识到这一点,而当他们认识到的时候,伴随着而来的是日不落帝国的毁灭。而在一战后认识到和一个工业大国开战的恶果后,英国人不得不和美国、日本坐到谈判桌前分享海权。可以说,英国人的海权是自己葬送掉的,而非某些“邪恶国家”的挑战。

而很多人认为威廉二世破坏了俾斯麦给德国打下的外交基础从而四面受敌也是无稽之谈。1878年的柏林会议,俾斯麦对奥匈和土耳其的偏袒就已经导致了作为表面上的最大输家的俄国和德国关系紧张,而1879年的《德奥同盟条约》更是把德国拴在了巴尔干的火药桶上。果不其然,1885年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危机,彻底导致了俄奥关系破裂,而为了防止德国介入,俄法关系迅速拉近,而又导致了俾斯麦对俄国进行经济制裁,而俄国人为了应对德国的制裁,立刻向法国获取贷款,俄法联盟的经济基础基本成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快穿小祖宗:黑化上神又在求负责 天生富贵骨 医武高手 魔官道 火影:宠妹就变强 七杀剑帝 清穿之四福晋的修行日常 惊世降临:娇妃狂傲 江山美人谋 大夏:人在青楼,长袖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