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小皇帝的幸福与烦恼(3/4)
和瘟疫是一对亲兄弟,往往在一场大战之后,伴随的就是瘟疫横行、赤地千里。
而此番的大同之战,双方地死亡人数加起来超过了3万,结果在战后却没有一人感染疾病,更没有人因此而死,这不得不说是又一个奇迹了。众人没想到山西最常见的醋能挥这么大的作用,俱各在心里对王锐更加钦服,心说督公之才学神鬼难知,当真是只有用深不可测来形容。
王锐的心中也是大喜过望,不仅仅是因为阻止了瘟疫在大同爆而带来地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比较有效预防和控制瘟疫地方法。以后只要照此而行,那就不再怕大战和重灾后的瘟疫盛行了。
除了尸体的事情,另一个让王锐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俘虏。
此番20万蒙古大军,阵亡的有余,俘虏了在8万左右,只有数千人最终逃回了大漠。
8万人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么一大票的人马,吃喝拉撒住都是问题。还要严加看守,以防出现什么意外。若是真生了暴动,那也会是个大麻烦。
王锐地心里倒是已经有了一个想法,但那需要回京后禀明了小皇帝才行,所以眼下能做的也只有小心看管好俘虏,别出现什么大麻烦就好。
大同这边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后地善后事宜,等待着圣旨,京师那里却是早已沸腾。
当王锐的报捷奏折传到京师时,朝野上下立时一片震动。20万蒙古大军几乎被全歼,左翼部大汗虎墩兔憨伏诛授,这可以说是足以堪比击毙努尔哈赤、大破建虏铁骑,稳定辽东
功绩了!
自从努尔哈赤崛起以来,辽东的建虏、漠北地蒙古就一直是大明朝的心腹外患。蒙古的威胁虽然远不如建虏来得大,但却极大地牵制了大明的兵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蒙古诸部之中不少都与建虏沆瀣一气,成为了其进犯大明的强援。大明却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一直是处于战略防守、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今王锐先是击破建虏,使辽东的局势主客易位。眼下又在大同一举歼灭了插汉部的2大军,连虎墩兔憨都被击毙。这不但极大削弱了蒙古的实力,而且更是令蒙古诸部胆寒慑服,大明上下士气振奋,同时也将西北的战略态势完全扭转了过来!这是何等大的功劳?恐怕用彪炳青史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的同时也不由得大为震讶,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问,威国公不是奉旨在府中闭门思过吗?什么时候跑到大同府去了,而且干下了这等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又是怎么回事?
小皇帝自是很快觉察到此点,于是立刻下了一道明谕,言道威国公早已悔过,乃是得了恩旨并奉密旨,以六省巡道钦差的身份前往大同公干。至于究竟是干什么去的,明谕里没说,群臣也只有暗暗猜测,却是无人敢问。当然,即便是问了也白问,皇帝不说,谁能奈得他何?
不过有了明谕,群臣好歹终于知道了威国公乃是奉了密旨而去。于是立刻纷纷上奏折,一来恭贺皇上鸿运昌隆,甫登基不久就取得了如此的大胜;二来请求皇帝明圣意,令威国公献俘还京,将此彪炳功绩夸耀于天下。
看着如雪片般飞来的奏折,崇祯地心里忍不住乐开了花。其实在所有的人之中,他才最高兴的一个。
正如原来的历史一样,他这个皇位乃是意外白拣来的,若非种种机缘巧合,这大统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他地身上。正因如此,他亦格外的珍惜,并立志有所作为。
与原来历史不同的是他接手的不是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而是王锐历经辛苦逆天改命,已经脱离原来覆灭轨道,转而走向兴盛之路的大明朝。这自然更令崇祯下定了决心,要让大明在自己的手中重兴,自己也要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圣君。
眼下他刚刚登基不到一年,就已经取得了对蒙古的如此大胜,这可以说是能够永载史册的自己地第一个“武功”,甫一登基就能有如许良好的开局,为将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又怎能不令他欣喜若狂?
要知道古往今来的历代皇帝,能够称为文治武功千秋功业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外虏方面,自汉、唐以后,往往是遗恨多过了功绩,像前番对建虏和此番对蒙古的大胜,从明成祖之后就再也未有。而前次对建虏地“武功”要记在天启的账上,此次对蒙古的大胜方能记在他崇祯的名下!有了这一“武功”,崇祯即便是从今往后碌碌无为,也足以让他彪炳青史了。
搞清楚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小皇帝为什么那么高兴了。而且崇祯的心里十分清楚,只要有王锐在,他们君臣将来必然还能创造许多这样的文治武功!
说实话,在王锐秘密前往大同府之时,谁又能预料到会有如此意外收获地?
一想到王锐仅以数千人马,就将20万蒙古大军拒于城下,并且亲手毙敌两员前锋大将,取得连番大胜,成功地拖死了蒙古大军的主力。同时又秘密调集龙虎卫和万明军星夜驰援,最后大破虎墩兔憨于大同城下。崇祯就忍不住感到一阵热血沸腾,真恨不能自己也亲历其中才好。
可是正当小皇帝满新高兴,一门心思琢磨着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阳陆雪琪
重生八零团宠小神医
火影之朝佚千名
洪荒记
埃及神主
超神学院之万界神王
全民模拟:我有无数天赋
致命偏宠:前夫,抱!
公主在上
乡村逍遥小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