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67章 小小寺(上)(2/3)

长的两排。即便是用饭时,站的还算整齐、有序。

“仲大人,听说你完全康复了,再也不用担心水土不服,兄弟们高兴,就准备了这些……”。

副提举姜军和吏目蔡一站在最前列,是大伙的代表。

一名伙夫怯怯向仲逸道“仲大人,今日这酒……能不能多饮几碗?高兴嘛……”。

仲逸一脸的笑意“难得大伙一片热情,本官就破例一次,但仅限于不当值的兄弟们,可记住啦”。

末了,他再补充一句“今日所有的酒肉,都算仲某的,待会儿还要加肉、加菜……”。

“哈哈哈,仲大人准了……”。

有些杂乱的笑声、说话声,仲逸果真守约陪兄弟们饮了三碗。

再次回到房中,这位年轻的提举大人不由的回头望着窗外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一如春风一沐。

一个有温度和热情的大院,从此不再孤独与陌生……

大理府,出城向南而行,大约三三十余里的地方,分出两道来一条向东、一条朝西。

平日里,朝东边这条路行人较多,时间久了慢慢踩出一条又深又宽的‘印儿’来,即便春夏之日,也很难长出杂草。

相比而言,向西边这条道去的人就少了些此处地势相对崎岖,只有一个山村,种庄稼土壤也不怎么好,也没有城池和集市,冷清许多。

不是本村村民,谁没事会去那里呢?

然而,这都是几年前的事儿了,近些年来情况有了一些转变。

尽管朝西而去的人依旧不是很多,但总算是可以在这条道上见到个人影了。

这个小山村名叫瓦胡同村,是数年前因为洪灾而迁过来一个村庄,大约二十户左右、百十号人的样子。

因是一起迁过来的,村子里都是一个姓,甚至可以说‘一大家子’,大家都姓冯,为同一个祖上,只是不知要往上顺多少辈。

平日里这些人以种地为主,收成不怎么好,也有养殖牧马的,或者挖盐或倒腾的一点其他矿产。女人们在家里养些鸡鸭,种些山茶,织布刺绣什么的,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人少的地方,地就多了,人不愿去的地方,地就不值钱了。

数年前,这里又发生过一次洪灾,那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阵猛烈的暴风雨后,这个小村庄差点保不住了。

后来,来了一张新面孔,也是个姓冯的,中等个子的中年人。

此人来到村庄后,先是大方的为每家施舍又是给吃的,又是给银子,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

之后便是认‘族谱’,大家都是同一姓,按照姓氏地域划分,搜肠刮肚的找寻一番,总算‘对上了号’。

如此一来,这个叫冯三保的中年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住在这个村庄了。

由于他的‘辈分’高,比村里任何一个人都高,而且又出手大方,颇有家资,所以大家拥戴他为‘族长’。

这个族长,或许年纪有点轻、资历有点浅,但绝对是最有钱财、最能折腾的族长。

冯三保,自从他做了这个族长后,首先想到的是为村里谋出路修路、盖房、搭桥、种树等。

不用说,村民的这些开支,皆是由冯三保掏的银子,他只是说自己祖上经商赚了点银子,后来遭了洪灾而差点彻底丢了买卖,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才想起为乡亲门做点事情。

当地的知县大人还带衙役们表彰了一次这个冯三保,并说他脑子活、不忘本,出手也大方,是个很不错的人。

从此以后,冯三保就在村里说一不二,成了名副其实的——族长。

这事儿闹得,连他祖上到底是谁都没弄清楚,就请他做族长?

事关身世,都是听他一人之言,顶多就是他的几个随从‘证明’,怕是银子的力量吧?

有了衙门的号召,冯三保鼓励大家开垦荒地每家每户每年的任务就是开垦荒地,之后在开垦好的地上种植庄家,或者牧马放羊,养鱼养鸭。

村民们日子过得渐渐好了起来,冯三保也慢慢从他当初花出去的银子中开始‘回本’开垦这些地、盖这些房屋,还有修路搭桥,所有开销都是他的。

这一片田都是他的,这一地也都是他的,这一片‘天地’都是他的。而其他村民,无非就是替他干活而已。

大家也愿意这么做,毕竟这要比以前的日子要好很多。

渐渐的来这个村里的人也就多起来,不过村民们都知道,所有来人都是来找冯三保的。

冯三宝的住处,确实很大、很气派。

一片青砖绿瓦,石板铺的平平整整,院墙圈建的规规矩矩,看上去倒像是个衙门或者院之类的建筑,在山村之中有此一地,确实有些特别。

听说这个冯三保祖上是有些功名,自己也捐了功名,只是没有落到实际职务,挂个虚名而已。

即便如此,大明朝对官民的住处规制有规定,不是什么人都不敢僭越的。

怎么办?都到这地方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只是宋涵 臭嘴点江湖 深山老猎庞北庞茜吕秀兰 我被蛇君缠上了 我被蛇君缠上了 结缘仙 极品狂婿何金银江雪 综网:终焉的守望之无尽词缀 盛世婚宠:娇妻送上门 诸天从瓶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