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IP开发(1/4)
“表现力不足,是中国大部分导演的通病,但姜闻的问题是,他的表现力过于旺盛。我不清楚他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拍摄一部挣扎的电影,那几段模仿《罗生门》的镜头简直糟透了!我希望看到一个比《鬼子来了》更进一步的姜闻,而不是用那些花哨的技巧来掩饰叙事苍白的姜闻。”>
——《卫报》>
“半部好电影+一群好演员!前半部分显得很夸张,导演或许为了彰显一下自己的镜头技巧,可惜只让人觉得繁琐。后半部分极其精彩,是本届电影节最充实的一次观影享受,而且里面的演员非常出色,是今年最棒的演员群戏之一。尤其是褚,他完全可以把‘之一’这两个字去掉。”>
——《综艺》>
“姜闻试图将中国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割裂,国家变革带来的集体利益冲突,个人价值受到的冲击与坚守等因素通通囊括进去。很显然,他没有完全成功,几处应该清晰刻画的地方,却拍得驳杂混乱,甚至一语带过。当然,褚用自己的表演挽救了这部电影,他比《盲井》的时候更具感染力和掌控度,特别是最后那5分42秒的长镜头,简直令人兴奋的发抖——这便是我向您诚意推荐《urdere》的原因。”>
——《银幕》>
第二天,戛纳的两大场刊及主流媒体都对《urdere》做出了评价。>
观点比较一致,认为片子还好,但姜闻肯定有失水准。国内的媒体更直接,觉得老姜被憋了五年,一觉醒来发现大清亡了,有点懵逼的敢脚。>
不是说这片子烂,而是他的主观意识太强烈,当导演想认认真真讲一个故事时,必须要服从影片整体,所谓的个性风格只能作为辅助,或者是灵光一现。>
比如《辛德勒名单》里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比如《鬼子来了》里马大三被砍头的那一幕,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而老姜失误就失误在,他把自己的作者情绪塞进了电影,提前玩了一把《一步之遥》。>
欧美观众喜欢玩风格的导演,但首先你得达到开宗立派的水准,人家有伯格曼,有费里尼,有特吕弗,有《两杆大烟枪》,有《罗拉快跑》,有《黑店狂想曲》,那简直玩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模式。>
至于姜闻的脑洞么,还差了点,如何控制自己过盛的表现欲,这也是他能否成为大师的制约因素。>
最终,《urdere》的媒体评分为2.5,与《光荣岁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