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三六四章 瓷筷筒(2/3)

米、底径9.5厘米。

口沿平整光洁,颈部一圈凸起,饰连枝纹,下方饰一圈回文。

筒身白地青花,发色清幽,遍绘云纹、弦纹及花卉纹饰。

筒身一侧空白处,自上而下写有“添丁进粮”四字,笔画简练,看似随手草草而书,实则浓淡相宜,加上字形硕大夸张布满筷筒一面,突出了筷筒主题。

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陶瓷器,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许多学者已研究为我国文字之始祖。

到了唐朝,长沙窑开创用诗文装饰陶瓷之始,以后历朝烧制的陶瓷器物上都有文字的出现。

筷筒内施白釉,磨砂圈足。

筒身一侧肩颈部有不在水平线上的两个圆形穿孔,一上一下,为系绳悬挂筷筒之用。

筒底一侧有一椭圆形孔洞,为窑工烧制时特意而为,是为了便于洗干净的筷子沥干水分。

筷筒烧制较粗糙,但器型修长,浑圆丰满,简单实用,纹饰杂而不乱,寓意美好。

由于年代久远,筒身上布满斑点,穿过孔眼用于悬挂的麻绳亦污迹斑斑,透射出岁月沧桑。

筷筒主要用于放置吃饭用的筷子,家家户户都要用到,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以木质和瓷质最多。

由于使用广泛,历代以来,各窑口多有烧造,尤以民窑最多。

民国时期,瓷筷筒的烧造数量庞大,除了千家万户广泛使用外,很多人家还将筷筒与筷子作为女儿出嫁的嫁妆之一,希望女儿女婿成家之后能“快生贵子”。

在我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男性一直都是生产劳作的主力,被称之为“丁”,生男孩则被称为“添丁”。

“添丁送粮”为我国古时民间吉祥用语,与婴儿出生的民俗息息相关。

婴儿出生第三天为“三朝日”,其家要做“汤饼之会”以示庆祝,除了外公外婆要送去婴儿衣帽鞋及摇窝等婴儿用具外,邻里也会登门道贺,礼物中一般都会包含一份大米,意谓“添丁进粮”,也即以此祝贺主人家早日添丁进口之意。

因为有“快生贵子”的美好寓意,清末至民国时期,很多窑口在烧制瓷筷筒时,往往会在筒身上写上这四个字,便于出售。

有些人便以写有“添丁进粮”字样的瓷筷筒作为馈赠礼品,赠送给新婚成家的亲戚朋友。

“这个瓷筷筒不错,多少钱?”

张天元笑着问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