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四二七章 不招人待见的杨老头(2/3)

,觉得这个人太糊涂。

古玩行起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于新中国建国的公私合营时期结束,以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悄没声息的仿佛消亡了一般。

除帝都等少数大城市的个别人如王世襄等,一直偷偷摸摸的搜罗遗失在民间的古董外,鲜有知道古董可卖钱者。

只有到了开放以后,人们的意识才被唤醒,迎来古玩交易市场的慢慢复兴。

等到古董热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杨老头才感受到那股春风。

杨老头在国营公司里打过工,后来又办了个家族作坊式的小厂子,生产模具。

小厂子很小,最红火的时候,规模也不超过十个人。

杨老头那时并不老,人很机灵,负责走南闯北的销售工作。

虽说家族的小厂子没经营做大,杨老头却赚了不少钱,积起了家底。

因此,在一个乡级小镇上,也算得上说说道道的人物。

他呢,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老是爱走东家串西家的瞎转悠。

杨老头天生有生意人的灵敏嗅觉,不知在哪里知道了古董能卖钱,也就利用串门的机会搜罗。

他接触的要么是亲戚,要么是朋友,或者是熟来熟往的乡邻,看他喜欢老辈子的破烂玩意,谁都不好意要钱,可是杨老头不白赚便宜,总是要求人家说个价钱,照价付款。

杨老头爱古董,可是生不逢时,在古玩行兴起时,他已经五十有余,黄金的人生已过去多半,学起古董知识那是心有余力不足。

不过,这不影响杨老头做生意的雄心,在德城火车站北市场刚招商时,听到同村贩子带来的消息,租了间门面开起了古玩店。

杨老头不高不矮,面容偏瘦,戴了架老花镜,坐进清代的软木官帽椅里,把茶一喝,烟一抽,挺像那么回事,不知道的人以为他是个行家。

杨老头业务员出身,又是天生的买卖人,能说能侃,虽说都是些没见识的套话,或许有些外行的平常话,在他镶了假牙,因牙疼丝啦丝啦吸气的嘴里说出来,很有些诱惑力。

古玩行里自有一些稀里糊涂混钱的贩子,到各个店里串货。

杨老头一通话说下来,他们便“懑瘴”,在别人店里三分之二的价钱不要的货色,在杨老板自己命名的得宝斋里,却高高兴兴掏钱了。

“哎呀!看看,看看,古人就是能!”宝古斋老板虚虚活活的惊叫着,把身子离开一些,歪了头,仔细瞧着再怎么着也看不出花来的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