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孙禄堂太极拳论(三)(1/2)
(原文)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注释:陈秀峰先生是杨氏太极拳弟子,也是被孙禄堂先生佩服之高人。本段文字亦浅显易懂,大意是说内家拳三拳同理。不再注释。
(原文)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干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注释:习练太极拳至炼虚合道之境界,已经将能量蓄发习练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即习练到心力时刻与呼吸配合,周身运行;而周身则一动皆压缩旋转也。李洛能先生所讲之呼吸,要求日常均要以练拳之呼吸去呼吸,也是如此。
练到这种状态,周身之意已经运化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了,以至于意已经虚无,不再能够感知到意,因为身体已经就是意本身了。
此时无论是内里的心力还是身体之意,无不处于神行之状态,即身体无时无刻不再进行能量蓄发,先天后天互补,但是自身却浑然不觉,只感觉到真气鼓荡。真气鼓荡之真气,包含先天一气与后天之气,习练到真气鼓荡之状态,即后天之气补足了先天一气,仿佛周身内里均是先天一气自己在鼓荡而不需要自身进行能量蓄发。此为“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
人体习练到如此地步,即有先知先觉之能。
至于这先知先觉之能,注释者尚未达到如此境界,不好注释,故不深说。
就是那炼虚合道之境界,注释者也不敢说已经练到,只是明理后顺自己习练感受“先知先觉”罢了。但虽属于“猜测”,也亦非“妄自猜测”,而是已有习练之基础,从而才能够在习练时已经完成的“正轨”之上继续向前罢了。
故此段注释如有错误,恳请有道之人指出,注释者定当承认错误,虚心请教!
刘百成和肖千羽注释完孙禄堂先生之拳论。刘百成道:“你坚持要注释孙禄堂先生之太极拳论,现在看来很有必要。这一是因为有必要对于孙禄堂先生是如何将八卦掌之圆研融合到太极拳中的;二是对于郝为真先生所说的打太极拳之三层意思众说纷纭,但总无对处,此次算是有个正解了。只是这太极拳论之中,还是武禹襄先生之拳论最好,孙禄堂先生之拳论难以达到武禹襄先生拳论之境界。”
肖千羽道:“前辈大师之拳论,在我等看来算是宝贝了。但可惜之处在于里面不写习练方法,所以即便大众能够通过看此注释得知内家拳之理法,但在实际习练之中尚有障碍,不知如何具体习练。可否在注释完拳论之后,将具体习练方法写上?”
刘百成道:“此意见甚好,但是,以哪个套路动作做介绍呢?我是习练武氏太极拳的,你是习练杨氏太极拳的,这杨、武两家太极拳虽属同源同质,但是在习练方法之上到底有许多不同之处。况且你我都知道,那杨氏太极拳之大小架拳,都是传给外人看的,习练不出什么功夫。只有那老六路才是杨氏太极拳之看家本领。可是那老六路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外形动作了,完全是在习练内里五行之力的,再往前走就是站桩了。就我这武氏太极拳来说,我是用心神抽合打出来的拳,与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武氏太极拳打起来有天壤之别,但却与你那老六路差不多,外形动作极少,除了两腿之间的阴阳转换以外,胳膊完全随心微动,几乎就看不出什么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写出来的拳就是再详细,在那现实中却见不到我们所写之拳,那读者也是习练不会的。而那现实中能够看到之太极拳,除了花架子的拳架是不能习练出太极功夫的以外,即便是那些想追求太极功夫之门派所习练之太极拳,也是在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拳,配合以大枪大杆、石锁等器械以习练蛮拙之力,也是不能参照的。其实我早有此想法,但是因为以上原因,总是写不出来啊!”
肖千羽道:“你说的极是!我跟师父学艺时,只有天天跟师父习练之人,才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巫医觉醒
命运天盘
神话复苏开局融合战神刑天
这只皇帝会读心
炼气五千年
满村春意
玄幻之一统三国
大神捂紧你的小马甲
神级狂婿
玄门风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