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赈灾(下)(2/3)

升官旨意的先河。

因此这好事也得一分为二看。若梁问孟在任内把救灾的事儿干好了,那就是多方共赢。若再出点岔子,那就是数罪并罚,掉脑袋大有可能。

梁问孟也是聪明绝顶的人,虽然一身酸气,好名要脸,但在有可能掉脑袋的事上可不敢有半点轻忽。因此旨意一到,他就拿着巡抚的王命旗牌深入各大灾区,冲到救灾一线,干的是尽心尽力。

随着大量粮食入晋,鼎沸的局势渐渐得以缓解,朱翊钧才放下心来。张四维作为总理大臣,身负乡老重托,从六月份开始眼珠子都是红的,政事堂钧令排着队往下发:

首先号召山西乡绅捐粮救灾,凡捐粮五百石以上者,给予“义绅”匾额;超过一千石者,授“贤良绅士”衔,有见官不跪之特权;超过两千石者,朝廷准其加高门庭;超过五千石者,准建“贤良门第”牌坊,并荫一子京师大学读书。

除了最后一条,朝廷付出的仅有虚名。但对于乡绅来说,这虚名却能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利益。毕竟,虽然变法大兴,但乡老治政仍然是民间主流,有了匾额头衔、高门牌坊,这家族地位自然与平头百姓不同,在民间纠纷、息讼断事方面就掌握了话语权——这里头的利益就不是千百石粮食能买来的。

因此政事堂钧令下来,山西地主踊跃捐粮,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运粮负担。地主捐出的粮食离灾区最近,对缓解灾情起效快,立竿见影;同时,因为大量地主捐粮,像是马邑县田大嫂家这样的自耕农就得以保有田地,也极大缓解了因灾情引发的兼并狂潮。

政事堂第二道钧令是兴工役,以工代赈。朝廷拨银在太原、宁武、大同、朔平等州府大修水利,蓄水通渠,兴起了农田水利建设 。

潘季驯总理的黄淮水利工程本与山西无关,但这些年来,已故中兴郡王张居正借着这股东风,在考成法中强化这方面的考核内容,山西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

侯于赵这夯货在去年已经以工代赈一波,干了些工程。今年朝廷拨款数额翻了两番,那灰银票、白龙洋在张四维红着眼睛监督下几乎全数拨付到位,这山西各级官员要是再干不好就只能在王命旗牌下饮恨了——涉及到救灾粮款,梁问孟在这方面更加不敢掉链子。

其三是防次生灾害令。山西这地方旱灾多,而且邪性,几乎每次灾情都是链条式的。历史上像今年这样的全境大旱虽然不多,但局部旱情也都伴随次生灾害。

旱灾之后必有蝗灾,这几乎是规律;然后是人畜饮水困难导致地下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万历新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四十二章 赈灾(下)〗地址https://wap.xbqg888.com/327/327030/34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