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就地取材(1/2)
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婶,骑着电三轮停在杨叔院门口,三轮车上还坐着一个背书包的男孩儿, 岁的样子。>
“老杨,我看你后院种的有柿子树,留的有柿蒂没?”>
大婶下车,还没进院子,就已经冲杨叔喊话。>
杨叔摇摇头,“你找那东西干啥?”>
大婶说:“唉,小明这两年老是拉肚子,以前吃点儿药就过来了,这几次吃药、打针甚至是输液都不怎么管用了,这不……今天又肚子疼,还拉肚子,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把他接回来,老师还给我说了一个偏方,说是柿子蒂也能治拉肚子,就是这个季节不太好找。”>
如果是秋天,哪怕是初冬时节,柿子刚成熟的季节,肯定好找,毕竟很多人家都栽的有柿子树,山上也能找到野生的柿子树。>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柿子树都吐新芽了,还上哪儿找柿蒂?>
杨叔望了一眼旁边站着的姬若希,对大婶说:“这是我刚认的闺女,别看她年轻,中医技术特别好,让她给你孙子瞧瞧?”>
大婶有点儿不信,这姑娘看起来也就是高中生模样,比她孙子也大不了十岁,真会治病?>
不过,杨叔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放在以前,那绝对是非常有权威的乡绅。>
杨叔说的话,那肯定靠谱。>
杨叔跟姬若希介绍:“这是村里的李婶,为人厚道,也是个热心肠,能不能给她孙子小明瞧瞧?”>
姬若希点点头,“可以!”>
李婶听了,赶紧转身把小明从三轮车上扶下来,领到姬若希跟前。>
姬若希并没有立刻给小明看诊,抬头望着林轩,说:“轩哥,你先给他看。”>
“我?”>
林轩有些猝不及防,怎么突然让他给小明看病?>
他虽然在努力学习中医,但是自认距离会给人看病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姬若希点点头,“在实践中学习,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你先给小明看一遍,然后我再看一遍。”>
林轩听了,虽然有些心虚,仍然认真地开始给小明看诊。>
小明体形有些偏瘦,个头也不算高,脸色淡白之中夹杂着青黄,唇色也非常淡。>
由此可见,小明十之 是虚寒体质。>
林轩盯着小明,说:“小明,让我看看舌头。”>
小明还有些肚子疼,欠着身子,手捂着肚子,张大嘴巴伸出舌头。>
林轩发现,小明的舌头看起来很薄,尤其是舌头的边缘部位,太薄了,而且舌头本体的颜色也比较淡白。>
舌面水润,白腻苔,中间凹陷。>
林轩看出来了,小明不但是虚寒体质,还夹杂着寒湿。>
他又问李婶:“小明是腹泄,不是痢疾吧?”>
“不是……就是拉肚子,老毛病了,稍微吃点儿凉的,或者吃得不太对胃口就会犯病,有时肚子受点儿凉气也会这样。”>
林轩听完,已经在脑海里开始搜寻姬若希跟他讲过的那些医书条文,还有一些知识点。>
他分析,小明这种情况,显然要用温中散寒的方药。>
可是,温中散寒的方药也有很多,该用哪一种呢?>
林轩突然想起来,姬若希曾经跟他讲过一个治太阴病的方子,方名叫理中汤,由白术、甘草、党参、干姜四味中药材组成。>
理中汤就是治少阴证腹痛便溏之类的脾胃虚寒之证。>
林轩也不敢确定这个方子真的就对症,抬头望着姬若希,问她:“小明这种情况,应该是脾胃虚寒有湿,应该用温中寒散的方药治疗,理中汤可以用吗?”>
姬若希点点头,“理中汤可以用,附子理中汤更好,总之,只要是温中散寒的方药,基本上都能用。”>
林轩松了一口气,说:“我记得药店有卖附子理中丸,配方就是附子理中汤的方子,应该也能用。”>
姬若希说:“没错,不过……这里距离镇上的药店比较远,距离县城的药店更远,可以就地取材,用更方便的方法来替代。”>
李婶赶紧问她:“有啥办法?”>
姬若希问李婶,“你家有生姜没?”>
李婶摇摇头,“俺一家人都不爱吃姜,除了过年炖肉的时候会少买一点儿,平时家里都没买过生姜,但是我可以去买,你先告诉我咋用,是煮姜汤吗?”>
姬若希摇摇头,“不是。”>
杨叔听到李婶家没有生姜,已经去厨房里拿来两大块儿生姜,“我这有生姜,你拿两块儿回去用吧!”>
“好。”>
李婶也没有客气,接过杨叔手里的生姜,然后等着姬若希教她怎么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闪婚大总裁:娇妻是二婚
末世农民大反攻
陛下总是被打脸
风水灵探
乘龙猛婿
神豪系统助我成为万人迷
快穿之渣男洗白实录
表姑娘今日立遗嘱了吗
碎境破空
天价前妻,离婚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