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东部大开发五(2/3)

的时候,向贵全的粮油坊在建业府不仅面临政府控制下的汉洲粮油总商社的强大竞争,而且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也开始陆续进入粮油加工行业,使得他旗下的“贵全”粮油坊变得增长乏力。为此,他在闻知汉洲东部的威海地区,正在打造本土最大的棉纺中心,规划了许多相关工场入住其中,移民人口也是对该地区有一定的倾斜。

随即,向贵全不顾荷兰武装商船可能存在的拦截、袭击的风险,与几个要好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到了威海,并开办了数家粮油加工场。他们的到来,受到了威海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当即给他们这些民间商业资本予以两年的免税优惠政策,同时还对他们的用工需求,也是尽力满足。

接着,南边的云阳地区数个定居点相继设立,他们这些尝到了先发优势红利的商人立刻随之跟进,粮油、皮革、家具、被服、造纸、陶瓷、小五金等一系列满足日常生活用品的工坊陆续建立起来,很好的满足了当地民众的需求。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汉荷战争的结束,汉洲本土骤然涌进来数十家来自巴达维亚华商,他们不仅开始涉足汉洲本土至巴达维亚,乃至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等之间的海上贸易,而且,还大量地投入金银,在汉洲本土建立各种工坊厂矿。

建业府、威海府、云阳地区,甚至帝汶岛的新乡城(东地位南部沿海小镇苏艾)和威远岛的威远城(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都有这些来自巴达维亚华商的投资,与向贵全他们这些最早扎根汉洲本土的民间资本展开激烈的竞争。

按道理说,汉洲本土近九万人口,加上控制的大半个帝汶岛和威远岛,市场容量足够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各类工坊企业的生产供应。但作为商人,谁不想做垄断的产业。本来凭借先发优势,几乎占据了汉洲东部新拓殖区的近半市场(另一半市场为民政府控制下的商社和工坊占据),可以舒舒服服的赚着汉洲银元,而且还可以随着人口不断地增加,收益也会随之逐年提升。

但如今,那些喜欢将鸡蛋放在更多篮子里的巴达维亚华商,迅速涌入汉洲本土市场,开始与此地的众多商家竞争这块逐步成长的汉洲市场。

为此,向贵全这些最早的汉洲本土资本,开始凭借与政府的前期友好关系,随着大齐拓殖区的扩张,他们也紧随其后,跟着政府拓展的脚步,加紧布局和占领新的消费市场。

向贵全为了在大兴地区建立“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1635汉风再起】最新更新章节〖第460章 东部大开发五〗地址https://wap.xbqg888.com/355/355963/46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