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八章 前线记者(2/6)
就是三千块钱,那时候是九十年代……
这对于王言来说,都是小插曲,他的生活又回归了原本的样子。
带着司机兼助手,拉着发电机、音箱,乘着卡车,在两个军到处的进行演出,给战士们带去欢乐。同时他也仍旧在进行着‘中国英雄’系列的创作,几乎每天都写一些。不过他终究不能再继续写下去了,因为到现在为止,英雄已经开始生僻起来,这超出了他应该有的知识储备。…
事实上现在他能写那么多的英雄人物,已经很出人意料了,不过尚能接受,再多就不成了。这需要他以后去读史书,不论是过往的历史,还是党史、军史,然后慢慢的再进行产出。
不过说实在的,他要是研究党史、军史,再写‘中国英雄’便有些差着意思,毕竟那时候他应该做的是‘学者’要做的,比如写一些论文,发表一些理论著作等等,便也就是所谓的专家了。毫无疑问,学者、专家,赚的钱或许不如,但就实际地位而言,是要比文化圈的文人更高一级别的。当然,要是真学者、真专家。
彼时,王某人也便成了‘社会科学院xx学部院士,xx研究办公室主任,xx大学xx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xx奖获得者……’
所以王言终究停下了‘中国英雄’系列的写作,最终这个系列写了三百八十余万字,成书19册。
不过他并没有停止写作,而是新构思了一本,起名为‘青春高原’,顾名思义,就是歌颂西南边疆战士戍边辛苦的。
他知道很多边疆的军旅故事,都是在演出之余同战士们交流知道的,甚至他要写的人,有一些都已经转业回乡。
全书以他这个文艺兵的视角展开,正是从他进行第一场说书演出开始,讲了三年来的故事。例如他演出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一个提问的人,又有什么故事,后来退伍回家,在战友口中知道的现状怎么样,战士们训练、巡防的辛苦,以及一些他同战士们进行军事技能比拼之类的。
全部写完怎么也得个百八十万字,不说巨著,倒也不能说不长了。
年中的时候,王言回了一趟团里。这一次回来,主要就是因为何小萍顺利生产,母子平安,月子都做完了,王言正好有时间,就回来看一看。给买了些补品什么的,何小萍也是奶水不足,这年月都这样。王言一年到头在他们家开小灶也就那么几回,营养还是跟不上。
另外一件事,就是又过去好几个月,郝淑雯、萧穗子都上了大学,一个月能写四五封信过来,给他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