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宗汪之见(2/3)

舍命,如今国家危在旦夕,义勇军自当义勇敢死,哪有尖刀因吝惜刀刃不肯挥出呢?请大元帅下令义勇军向东京进,奇袭金营,抢出官家。

汪伯彦和赵构听了宗泽这话,心里都是咯噔一下,在宗泽眼中,他们是尖刀,但其实在这两个人心底,他们可是挥刀之人,这就是两者此时不可调和的矛盾呀。可是,心底这样想,嘴上却不能这样说,只听汪伯彦强改话题,拱手禀报道,大元帅,此时相州加上磁州,两州粮草如今只够义勇军二月之需,而各地军队、百姓,还在向大元帅聚拢,依属下之见,大元帅应转赴大名府,将来,可去应天府。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赵构真的在军队生活后,对这句话算是有了深刻认识。人是铁,饭是钢,百姓吃不上饭要造反,军队吃不上饭更要造反,而且,军队不仅要吃上饭,还要吃饱饭,每天少吃一点,就跑不动,打不起。所以,要想保持战斗力,每天至少要给每个士兵准备三斤脱壳小米,一个月下来每人就是一石小米。一万人的军队,便是一万石的粮草。如果只呆在驻地还好,如果军队移动,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保证这么多粮食随军,那需要数量庞大的杂役牲畜运输。汉武帝打匈奴,以全国之力供应粮草,可粮草十之七八,都在运输途中被杂役们吃掉了。粮草消耗如此巨大、但又是绝对的基本开支,这使得赵构现在就开始担心,将来,十个投奔他的将军,会有九个是为了吃粮来的。如果喂不饱他们,那这些军队,恐怕会在金人之前弄死他。

所以,找粮,对于赵构,才是绝对的刚需,他听汪伯彦这么说,连连点头,问道,“大名府和应天府有粮?”

“是”,汪伯彦回答,“属下刚刚得到大名府尹来信,大名府现有存粮二十五万石,而应天府,”他说到这儿似乎有点激动,吞咽一口吐沫,“道君皇帝尊神重道,在南京应天府囤积百万石粟米供养道士。”

赵构听汪伯彦这么说,眼睛都亮了,百万石小米,这就意味着他至少一年,不用犯愁粮草的问题了。看来封建迷信,不全是坏事。更何况,既然应天府叫南京,那交通恐怕很是便利,也方便从各地调集粮草。只是,赵构看了看墙上挂的地图,好像应天府离汴梁挺近的,他过去容易与金人短兵相接,于是赵构点了点头,模糊道,“汪帅言之有理,粮草告急,确实,该去大名府,二十五万石粟米足够义勇军,和勤王军队整编所需了。”

“大元帅”,宗泽听赵构没有赶赴汴梁的意思,急道,“官家和道君皇帝还被金军围困。”

赵构叹一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