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如水(1/3)

【本卷卷名】:枣庄来的小羊羔;其中几篇历史散文篇幅稍微长一些,前一章:《从隋文帝上榜说起》

以前,只知道苏轼是个大文豪,才华横溢,千古词香:有《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为证。近期接触到了有关资料,才知道自己对苏轼是如此的不了解,我为对这位本民族伟大文人的不了解而深感羞愧,到了一种负罪的程度。

公元1101年,苏轼在被贬谪儋州(今海南岛)的三年后获赦北归,途经镇江金山寺。在那里,他重温画家李公麟为他所绘的画像,感慨万千而作《自题金山画像》,其中有这么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两句,带有一点自嘲,一点幽默,但更多的,是揭示苏轼自己的人生彻悟以及在这个坚实基础上的自豪。

苏轼是一个非常具有真性情、赤诚并单纯的人。这样的人在黑暗的官场里必定不得志。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多回,而黄州、惠州和儋州就是他的三个被贬处,他的漂泊之乡,其中,黄州更是苏轼浴火重生之地,他的文学艺术丰野和精神家园。

因小人进谗、制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是才高气盛的苏轼一生遭受的第一个重挫。他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蒙,先是以为自己死定了,接着坐了一百零三天的监牢,最后在多人的救援努力下,得以走出牢房,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地方官监视。

我想象苏轼到了黄州后,是如何地纠结、深思、挣扎、适应,并努力寻觅自我。首先是生存的事情。苏轼作为罪臣被贬千里之外,手头拮据,全家生计成了问题。幸得好友帮忙,苏轼有了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军营地。他带领家人焚烧杂草,购买耕牛农具,开始了躬耕自足的生活。受到白居易的启示,苏轼称自己的五十亩地为“东坡”,“苏轼”也开始了向“苏东坡”的转变。农耕不再是文人笔下无关痛痒的调味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切肤实践。在种大麦的日子里,苏轼受到了淳朴农民的真情相助。从田垄开始,苏轼走向农民、樵夫、渔夫、商贩乃至乞丐等等基层、底层的百姓,和他们围叙,同饮、共乐。这样的历练,让苏轼脱胎换骨。与此同时,苏词也开启了新的旅程。苏东坡开始用词表达人的心灵和存在,抒发理想情志,为原先以风花雪月为内涵的词注入了全新的生活和人文的血液,将它带到广阔而高远的境界。苏轼在黄州的一件事,一首诗,预示着宋词伟大时代的到来: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前去买地途径沙湖时,骤遇大雨。众人皆散,独苏轼不避,继续淡定前行。不多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月其姝】最新更新章节〖东坡如水〗地址https://wap.xbqg888.com/476/4765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