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我要买汽车(1/2)
第102章 我要买汽车>
黑子搂着这捷国大使,想拿一批衣服换一辆斯柯达,>
李三彪对自己的二手波罗乃兹早就不满意了。>
李三彪道:“黑子你太不厚道了,好事也不想着我!大使同志,别光听他的,给我也来几辆!”>
他给自己进了五辆全新的斯柯达,当做业务用车。>
李三彪之所以跟老大哥和东欧进口汽车,倒不是因为质量好,恰恰相反,最大的好处就是手续简单,不需要使用外汇,以物易物就行。>
八十年代我国外汇奇缺,1979年外汇储备不过十八亿美元,1987年也才二十亿美元,总外汇储备一直没有超过100亿规模,几乎没有增长,整个80年代挣的美元全投资花掉了。>
除了进口机床和设备,一个原因就是70年代开始进口丰田车,进口最多的城市就是广城,1975年与东洋谈判,引进了200台第四代皇冠轿车专门用于每年广交会的接待。>
到了80年代初期进口量更大,很多城市还买了很多进口尼桑公爵王当出租,3缸6升,价格12万元,丰田皇冠则要18万起步,当时绝对是豪车顶配。>
当然,其实丰田真正的进口价也就10万,但水车屡禁不绝,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对日的40亿美元惊人逆差。>
因为资金太过紧张,因此从1987年到1997年,龙国几乎没有花美元从欧美和东洋进口轿车和卡车了,所以皇冠的一时辉煌戛然而止。>
在限制进口令后,汽车价格曾经大涨。>
1986年以前,进口的四大破,也就是拉达、达契亚、波罗乃兹售价为3.5到7万左右,伏特加更是有2.7万的低价,而斯柯达是5到8万元左右,津城的黄色大发车,也就是面的,是1984年下线的,出厂价是2.7万,罗马尼亚的阿罗240和212吉普也差不多。>
到了1992年,拉达、伏特加等疯涨到了9万到12万,斯柯达涨到12万,大发也涨到了五六万,因为各地市场混乱,差距很大,所以到底多少钱买到全靠运气了,基本没准数。>
相比之下,1992年的老三样,也就是沪市大众老桑塔纳,十八万元起,捷达和富康都是十六万元,奥迪100则要三十三万,>
到1996年,这些车多数比1992年还降了一两万,6四十六万,捷达和富康,还有东风标致505都十四万到十五万,高尔夫十七万五,普桑十三万八,桑塔纳2000十三万五,夏利带空调七万八,不带的六万八,真皮座椅的小红旗二十四万,奥拓七万,城市猎人也就是212民用版六万。这时候盛行大切,也就是切诺基,两缸的十二万,四缸的十六万,>
限制进口的十年间,国内客运基本就靠合资老三样,外加国产的津城大发黄色面包车,还有小夏利,剩下的就靠东欧车填补空白了。>
在限制进口期间,龙国转而用彩色电视机,暖水瓶、立体声收录机和服装等轻工产品,向毛熊和东欧换取汽车和重工机械。>
当然,这也得等彩电生产线运行好几年,而现在,除了李三彪生产的额手表、计算器和文曲星,龙国几乎没有能与毛熊东欧交换的。>
但现在好了,李三彪折算一下,斯柯达就按3万5算吧,计算器一台七十块,五百台计算器就可以换一辆斯柯达。>
李三彪换了五台斯柯达,叫捷国人明天来取2500台计算器。>
此外,他又跟捷国定了50台佳娃250摩托,给自己工厂员工使用。>
这东西如果有票证,大概是卖2400到2700,黑市价得3500,出厂价估计在1500。>
一台摩托顶30只计算器,五十台车就是1500只。>
这种摩托听起来陌生,但它的仿制品幸福250摩托,在八十年代都很有名,邮递员骑得那种绿色呃就是它!>
只是佳娃摩托质量欠佳,佳娃摩托的买主,没几年就成了摩托维修铺的师傅。>
李三彪更急缺的其实是卡车,他的芯片厂不需要拉多重的货,最好用的不是130,而是封闭后厢的皮卡,开起来也有面子。>
现在的国内卡车“缺重少轻”,李三彪请求波多洛夫解决两辆伊日的进口指标,波多洛夫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老大哥使馆的要求,自然不会有人去问。>
这皮卡是在莫斯科人412轿车底盘上发展出来的,当时挺流行,进口量颇大,维修也方便。>
其实80年代汽车市场管的不严,还没有生产许可证、生产目录一说,国内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一批野生皮卡。>
一般是小厂买个212吉普的底盘,车身钣金全是榔头敲出来的,浑身上下每一块平的地方,敢开算你牛。>
虽然吧,212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超感应假说
狼性总裁的小女佣
阴阳食谱
武侠之重开二周目
轮回
上门女婿要翻身周睿
神级设计师
天朝女国师
摘星III
携子归来:老公逼上门林绾绾萧凌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