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737 无处不在(1/4)

直线?

不,斜线。

连续第二拍,高文又重复线路将网球送回吉隆正手,两位球员再次在正手位展开刺刀见红的正面碰撞。

吉隆,全然不惧,脚步一顿,急停急转,二次启动,早早引拍,准备再次第一时间迎前完成击球。

但是……

等等,嗯?

回球,稍稍有些奇怪,暗藏玄机。

尽管同样是正手,但高文的这一拍击球并不相同,不是普普通通的发力平击球,而是落在中场的上旋球。

上旋?

但是,为什么呢?

吉隆满头都是问号,却没有时间多想,身体和大脑就已经做出第一反应——

脚步,往前跨了一步,接近底线,稍稍迎前,抢上升点,在上旋完全释放出来,高点下压再次进攻。

直线!

既然高文不变线,那么吉隆就率先变线了,抓住时机打破僵局,一拍直线,瞄准制胜分发动进攻。

然而,一切全部都在高文的预判之中,几乎就要吉隆出手瞬间就已经移动,启动、飞奔、横穿球场。

电光火石之间,脚步就已经顺利来到位置。

双手反拍,斜线,深区——

不是直线,而是斜线,继续大范围地充分利用球场。

同样,吉隆也并不意外,急停急转、二次启动,留下一系列残影就已经飞奔出去,但紧接着就意识到困境。

心脏,一缩。

此时,麦克唐纳德和解说员们应该就能够看出些许端倪了:

一深一浅一深。

落点,始终在变化。

在回合拉锯战里,处于被动防守状态的高文,三拍击球,看似简单看似随意,实则一直在控制落点。

所谓“深浅变化”,并不是大开大合的那种,“一下网前小球一下底线压线”;而是在中场区域的变化,浅区搭配上旋、深区搭配下旋,同时伴随着力量和速度的变化,导致吉隆的击球点位置一直在变化。欞魊尛裞

这就意味着,吉隆的脚步仅仅只是横向移动也就不够,同时还需要纵向调整,这样才能够找到最佳击球点;而且纵向移动也不是大范围的直上直下,也就是在底线附近如同电波一般来来回回波动。

在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高文抓住了当前年轻球员的一个通病——

不喜欢上网。

年轻球员往往习惯于固守底线,即使得到机会进入底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