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败的辽西(5/6)

个月的粮草,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洪承畴不主动救援锦州,仅仅是可以避免明朝的这枝军事主力被敌人击溃;却绝不会解除锦州之围。这最多只能保证在锦州被攻陷后,洪承畴有机会全军而撤而已。

问题是,如果只是为了这种军事目的,那洪承畴不率军出关,岂非更保险?

所以,李啸认为,明朝松锦的失败,并不是败在一个偶然的原因上,而是一场可谓必败的结局。

明朝从上到下,都短视低能,惯性思维,用一种官僚应付的态度敷衍军国大事,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本来以明朝内部的局势,以明朝军队与满清军队之间的差距,锦州之围是无解的。但这种事实,在明朝上下,无人敢讲!因为,承认这个事实,就需要承担这样一种责任,那就是不战放弃四百里的所谓战略要地。这种责任,谁敢承担?!

包括皇帝自已,都畏惧于承担这样的责任。

在李啸看来,明朝解救锦州之围的机会,真正来说,只有一个。

那就是,明朝军事主力,及早集结,以出其不意之势,直逼锦州,在满清大军还未准备好之时一举重创它。但率领明朝那种军队,洪承畴哪敢这样赌命呢?

明朝所谓稳扎稳打的方法,实际上最终不过是给敌人上道菜罢了。因为当他们最终按捺不住,把军事主力投入主战场时,满清军队也早已布置好了。在这种状态下作战,那纯粹是双方的军事主力对决;在这过程中双方谁也没有取巧的地方。

而明朝的军队与满清打野仗,那简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战争还没有真正开始,明朝八镇总兵就有六镇总兵率军集体逃跑了,剩下的两镇总兵随洪承畴撤到附近城里困守孤城了。逃跑的六镇军队,大都被满清趁乱杀得一蹋糊涂;而困守孤城的两镇军队,都坐困而亡了。

孙文良、李治亭所著《崇德帝》中写道,在巨大的恐慌下,胆小如鼠的大同总兵王朴乘天黑先自逃遁,而各将帅也跟着争相驰逃,沿海岩奔杏山,马步兵大乱,自相蹂践,弓甲遍野。

《清太宗实录》卷57记载,短短几天,清军歼灭明兵五万三千七百人八十三人,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赴海死者甚众,所育马匹甲胃数以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稍有失利,马上集体逃跑,全然不管主帅的权威;稍有失利,马上集体逃跑,全然不管这样的做的后果;就这种军队,也能远赴关外四百里与强敌作战?

洪承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