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5章 传国玉玺(1/4)

《韩非子·和氏》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元后传》中记载: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既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也有传言说李斯是另寻蓝田玉刻之,但无论那种,都能证明一件事,就是那位华夏中原的第一位皇帝,确实刻制了一方玉玺。而这方玉玺,自秦之后,落到了刘邦的手里,于是就被称为汉传国玺了。

之后历代雄踞中原的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神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东晋皇帝因为没有“传国玺”在手,被北方的人嘲讽为“白版天子”,因此这枚玉玺,又从汉传国玺升级为了被天下人承认的传国玉玺。

由于隋亡之后,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以至于唐初贞观年间,也可算得上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因无这传国玉玺镇压国运,再加上李二的皇位来的也不太干净,整个的仕林当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对李二登基存有相当多的不满。就自刻了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借以代替这方传国玉玺,镇压朝堂和民间的舆论。

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大唐军神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离突厥,返归中原,献上了这枚传国玉玺,李二的底气才足了起来。甚至大气到民间都8可明言玄武之变和囚父杀兄之事而不罪责,这心胸比起后世满清的那几位大兴文字狱的皇帝,该说真不愧是拉开了盛唐序幕的男人,确实是那些渣渣们比不了的存在。

当然,文字狱的兴起,也可能乾隆发现自己祖上留给自己的那方玉玺是假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