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辽西大溃败(4/5)
的,历史学家完全有可能把历史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个典范,他无须
“戏说”,照样引人入胜,十分
“好看”。近来很畅销的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onathan)著作的中译本《王氏之死》、《曹寅与康熙》、《皇帝与秀才》等,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他用
“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把史料融会贯通,以生动的文笔表达出来,眼光敏锐,视角深邃而又独特,却又十分
“好看”。由此可见,追求
“好看”,不一定非
“戏说”不可,也就是说,
“好看”不必以牺牲历史真实为代价。历史作品的生命就在于真实,没有了真实,再
“好看”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可以说是我写本书所遵循的原则。书中所写的都是真实可信的,也就是所谓信史,都有历史文献的依据,都有案可查。
但是作为大众读物,不必引经据典,一一注明出处。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障碍,在生动的情节、流畅的文字中,感受的乐趣。
如果在轻松的之后,各位可以从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悲剧中,获得这样那样的启示,那是历史本身的魅力。
我只不过是把这种魅力传达给各位而已。从朱常洛到朱由校朱由检,明朝的末代皇帝,即明思宗,因为他的年号是崇祯,所以也被称为崇祯皇帝,出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当时他的祖父朱翊钧(明神宗)在位,他是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二日,朱翊钧去世,八月初一日,朱常洛继位(明光宗)。
朱翊钧由于宠信郑贵妃,很想传位给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遭到朝臣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才不得不传位于太子朱常洛。
在宫廷内部权力斗争阴影下成长起来的朱常洛,长期受到压抑而谨小慎微。
登上皇位,对于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的父皇朱翊钧,晚年为疾病所困扰,很少临朝听政,中央政府几乎处于瘫痪境地。
他接手父皇留下的烂摊子,力图整顿紊乱的朝政,摆脱困境,日理万机,事必躬亲。
然而,他自幼羸弱多病,成年后又沉迷于酒色,一旦超负荷运转,身体难以承受。
父皇的遗孀郑贵妃,颇有政治野心,希望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能够取而代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